史上最大船舶是如何誕生的?
2013-12-20 08:02:00 來源:商業周刊中文版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造船太慢,繁榮已不在
短期內,或許不會有其他航運公司再去建造這等規模的貨輪。相同的規模經濟效應以及這種效應給超大運力帶來的壓力,使得航運業成為失控的周期性行業。當全球經濟和貿易都蓬勃發展時,航運企業競相投入更多更大的貨輪來滿足客戶需求,可是造船是相對漫長的過程,許多情況下,在船舶下水那一天,繁榮已經不再,貿易也已萎縮。隨著越來越多的貨輪投入運營,過剩的運能加劇了航運價格的滑坡,行業規模收縮,運輸企業破產,整個周期周而復始。3E級船舶誕生之時正值航運業谷底。英國航運業咨詢公司Drewry的數據顯示,1年前,從香港到洛杉磯運輸一個集裝箱的成本是2900美元。此后,運價下降了三分之一。
現在航運業基本接受了增長緩慢和運費降低的現實。馬士基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安仕年(Nils Smedegaard Andersen)在5月份的業績電話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會議上表示:“即使經濟形勢好轉,我們還是覺得2007年金融危機之前的那種歷史性增速不可能重現了。”最終馬士基決定,不會再次行使合同中的造船選擇權,也就是說,它將總計購買20艘而非30艘3E級。此外,盡管體量備受矚目,但馬士基暫時不要求這種巨輪滿負荷運營,只裝載14200標準箱的貨物,實際運量比E級還低。
7月15日,“馬士基·邁克-凱尼·穆勒號”從釜山開啟處女航,先是在全球最大的港口上海洋山港?,然后向南駛往寧波、鹽田、香港、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丹戎港。8月9日,這艘巨輪通過了蘇伊士運河,并在一周后抵達荷蘭鹿特丹。所有報道都顯示,此次航行一切順利。
相關閱讀